兰馨深院:君子如兰,以德为邻
◆◆◆
文
石禄生
传统匾额与中华德行文化
先秦《齐国佐不辱命》曰:“四之也,树德而济同欲焉。”意思是说,指夏禹、商汤、周文、周武“四”统一天下的时候,树立德行而济天下。
春秋《左传》曰: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”。这就是所谓的“三不朽”: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其中立德是中华儒家文化中的境界。
位于福建武平县兴贤坊古文化街区的树德堂(武平客家匾额博物馆),以传统历史匾额为媒介,展示和传承中华德行文化,明德、立德、树德,古人的道德思想,在今天亦有振聋发聩之效。
1
武平客家匾额博物馆(树德堂)一楼主厅,悬挂了一块题匾词为“兰馨深院”的清代匾,乍看并不起眼,但匾额中透露出的“君子如兰”、“君子立德”之寓意,可谓跟树德堂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。
清·咸丰八()年匾
福建武平知县陈应奎题
君子之德,犹如兰花之香,引人向往。中华文化中,兰花与德行的寓意关系,始于孔子。
巧合的是,兴贤坊古文化街区武平客家匾额博物馆(树德堂)的右侧,就是文庙(孔庙)。
兴贤坊文庙(孔庙)
借此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,历史上孔子是如何给兰花定性的。
公元前年,周游列国十几年的孔圣人,对怀才不遇、壮志难酬的境遇深感倦意,他觉得自己累了,是时候回家了。于是他满腔郁闷地从卫国出发,动身回鲁国。
归途中,经过一片山坡,孔子师徒一行人看见山林深处芜杂草丛中,有一片兰花茂盛开放。
孔子的弟子们或许是境界不够高,只会说“,好漂亮的兰花。”但孔子老人家从中看出了不同的东西:他一开口,他与弟子的境界高下立判。
孔圣人缓缓地说:“夫兰当为者香,今乃独茂,与众草为伍,譬犹贤者不逢时,与鄙夫为伦也。”
意思是说,兰花有者之香,万木丛中一枝独秀,但眼前这丛兰花只能跟杂草生长在一起,这就像圣贤之人生不逢时,只能跟贩夫走卒为伍。
谁都听得出来,孔子口中说的“贤者”,当然就是指他自己。他认为自己就像兰花,德行天下、思想盖世,本该与者为伍,无奈不受人待见,沦为凡夫一个。
孔圣人这番话,当然说得不是那么得体,他把人分为三六九等,原则上跟他的思想境界是不符的。但它符合人性规律,怀才不遇的人都是这种心态,郁闷至极。
但也就是孔子这番有感而发的言论,奠定了兰花在后世几千年读书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,所谓“者之香”、“君子如兰”,都是由此演化而来。
当然了,孔圣人对兰花的独到见解,可不是偶感为之。实际上,孔子终其一生,都视兰花为品德的象征;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兰花这种植物,拔高到思想高度的人。
在周游列国过程中,有一次孔子师徒被围困于陈、蔡两国边境,断粮七日,处境十分艰难,不少弟子信念动摇。
对此,孔子说了这样一番话:“芝兰生于深林,不以无人而不芳;君子修道立德,不为穷困而改节。”
孔子说的这两句话,旗帜鲜明地,把兰花的品性,跟君子的修道、立德对应起来。
这种比喻关系,影响了中国文化数千年,后世读书人无不把君子德行跟兰花品性相提并论。这也是上述匾额“兰馨深院”隐存的深远文化内涵。
2
孔子所处的时代,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。兰花的者之香和君子气质,这种文化认知,并不是仅凭孔子一两句话,孤立地传承至今,而是经过了后世无数文人骚客的吟咏和践行,才让中华“君子如兰”文化进一步厚实、博大。
距离孔子最近的视己如兰的名人,首当其冲要数屈原。
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大夫,他的存世时间略晚于孔子一百多年,因此他是继孔子之后,对中华“君子兰”(非现代花名君子兰)文化影响最深的人;他也是继承和发扬孔子兰花哲学的贡献者。
大概在公元前年前后,楚怀听信小人群臣的谗言,失去对屈原的信任,屈原彻底失势。
后来楚怀亡于秦国,屈原更是被免去大夫之职,流放江南。屈原彻底对家国政治绝望,他怀着悲痛的心,一路流浪到今天的湖北江陵、湖北沙市、汉口、洞庭湖流域等。
公元前年左右,屈原也厌倦了流浪的日子,终于在洞庭湖畔一个叫桃花江的地方安顿下来,在江岸山坡上生活。
他在这里只做三件事:养兰(种植兰花)、写作、教学。屈原为什么要大面积种植兰花呢?这里头有两个原因:
一是屈原本来就是个专业的园艺师,还曾在楚国宫廷为楚怀种植过兰花。作为有着君子之德的人,他对兰花的喜爱,几乎是发自灵魂的。而且他也善于养兰花。
二是屈原遭到流放的心境,跟当年孔子的流浪(周游列国)大体差不多,那就是如“丧家之犬”,政治上的抱负无从施展,郁闷至极。借由种植兰花,屈原想要表达一种人生态度:越是处境落魄,越要守住君子德行。这也算是托物言志吧。
说到托物言志,屈原当然是一等一的文学高手:将养兰比作治国,再通过楚辞体裁,用文字的力量,把满腔治国抱负,化作篇篇兰花诗赋,融入《离骚》、《九歌》、《九章》等千古诗篇。
屈原有关兰花的诗句繁多,诸如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”、“秋兰兮青表,绿叶兮紫茎”、“余既滋兰之九豌兮,又树蕙之百亩”等。
从历史的角度看,屈原的伟大之处,一是将托物言志的文学手法发挥到淋漓尽致,二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抱负通过诗篇载入了史册。而在此两个方面,兰花都是屈原的品格写照,以及文学表达的承载媒介。
3
继孔子、屈原之后,后世有很多名人大家,均以养兰为修身立德的标配,如东晋陶渊明、唐代李世民和维等,都跟兰花有着不解之缘。
但就笔者个人而言,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历史养兰大家,当属北宋苏轼。苏轼自号“东坡居士”,这个别名的由来,或多或少跟他种植兰花有关。个中缘由简述如下。
宋元丰二年(),反对安石变法的苏轼广受排挤,被流放到当时的边远之地浙江湖州,任知州。
到任后,苏轼按惯例给皇帝宋神宗写了一封“谢主隆恩”信,这就是《湖州谢上表》。苏轼在信中没控制好情绪,对宋神宗和变法新政明嘲暗讽,新党势力抓住其把柄,对其立案逮捕。这就是历史上的“乌台诗案”。
这桩乌台诗案,把苏轼整得很惨,他差点丢掉性命。后来还是他的老冤家安石,在宋神宗跟前出言相劝,才留了苏轼一命。但死罪免除,活罪难逃。年,苏轼被流放到黄州。
苏轼以戴罪之身屈居黄州,过得十分艰难,好在黄州太守同情他,划了一块地给他,好让苏轼能耕种以自力更生。于是苏轼就在黄州过起了农夫的日子。除了耕种庄稼,苏轼还种了很多兰花。
苏轼耕种、养兰的地方,在黄州城东一个山坡上,这是他自号“东坡居士”的表面原因。此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:苏轼最喜欢的唐代诗人白居易,做过两首诗叫《东坡种花二首》。因此,苏轼才自称东坡居士。
那么,苏轼喜欢白居易什么呢?有很大一部分原因,也是因为兰花。这么说吧,历史上喜欢兰花的人,就算不见得都是君子,也至少自认为是君子。
白居易是个史上有名的“花痴”,喜爱种植各种花卉。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兰花。
白居易写过不少兰花的诗,其中有一首《续古诗十首·其五》,诗中有曰:“窈窕双鬟女,容德俱如玉。昼居不逾阈,夜行常秉烛。气如含露兰,心如贯霜竹。”诗句将女子的容德,也就是容貌和品德,用兰花来形容。
爱兰养兰的君子之风,似乎从白居易隔代延续到了苏轼身上。当然了,苏轼对兰花的理解和审美,其实跟屈原在同一个频率上。
也就是说,苏轼写兰花,也是在托物言志,并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品格。
譬如,苏轼写过一首诗《题杨次公春兰》:“春兰如美人,不采羞自献。时闻风露香,蓬艾深不见。丹青色,欲补离骚传。对之如灵均,冠佩不敢燕。”
诗中写到,如果给屈原的《离骚》诗篇配上美兰图,那就太美妙了;不过苏轼又担心,这样会亵渎离骚。
可见,苏轼对兰花的情结,跟屈原是差不多的心境。
此外,苏轼还作过一幅画叫《兰竹苍涯图》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作,开启了后世中国画广泛描绘兰花的潮流。
以上所述,讲述了孔子、屈原、苏轼,三个历史大家与兰花的渊源,印证了兰花的“者之香”真不是空穴来风。这三个人,每一个拿出来都是站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人物,他们的“者之气”匹配兰花的“者之香”,。
从这一视角,再看匾额“兰馨深院”,别有一番意境。再结合树德堂(武平客家匾额博物馆)以树德、立德为主题的展览宗旨,对这样一块暗含中华德行文化的牌匾,珍爱之情油然而生。
最后,我们再来了解一下《孔子家语》中对兰花寓意的表述: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即与之化矣。”
意思是说,常和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,就像待在兰花香气飘溢的屋子里,时间长了,自己也充满香气。
这个比喻,说明了中华德行文化的价值所在,用明德教化人。这也是树德堂(武平客家匾额博物馆)存在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