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花历来被人们当作高洁、典雅的象征,与梅花、竹、菊花一起被人们称为“四君子”。深居幽谷,与草木为伍,不争艳,不畏寒,“气如兰兮长不改,心若兰兮终不移”,兰花在句中化身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,古之君子的爱情像兰花一样高洁纯美。
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爱兰、养兰、咏兰、画兰,古人曾有“观叶胜观花”的赞叹。以“兰章”喻诗文之美,以“兰交”喻友谊之真。在南宋时期,有一位 的画家郑思肖,擅长作墨兰,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,意寓宋土已被掠夺。
画幅正中为一株墨兰,兰花无土无根,乃郑思肖一贯风格特点,故国山河土地已沦丧于异族,无从扎根。、
郑思肖像
中国栽培兰花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据载早在春秋末期,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兰。魏晋以后,兰花已用于点缀庭院。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,至于人工栽培兰花,则从宫廷开始。魏晋以后,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,并用来点缀庭园,美化环境,正如曹植《秋兰被长坡》一诗中的描写。直至唐代,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,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“幽兰香风远,蕙草流芳根”等诗句。
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,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。如宋代罗愿的《尔雅翼》有“兰之叶如莎,首春则发。花甚芳香,大抵生于森林之中,微风过之,其香蔼然达于外,故曰芝兰。江南兰只在春劳,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”之说。南宋的赵时庚于年写成的《金漳兰谱》可以说是中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,也是世界上 部兰花专著。继《金漳兰谱》之后,王贵学又于年写成了《王氏兰谱》一书,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。
此外,宋代还有《兰谱奥法》一书,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,分为分种法、栽花法、安顿浇灌法、浇水法、种花肥泥法、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。至于吴攒所著的《种艺必用》一书,也对兰花的栽培作了介绍。年,陈景沂所著的《全芳备祖》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,此书全刻本被收藏于日本皇宫厅库,年日本将影印本送还中国。在宋代,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《春兰图》,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,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。
明、清两代,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。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,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,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。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、画册、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,如明代张应民之《罗篱斋兰谱》,高濂的《遵生八笺》一书中有关兰的记述。
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一书.也对兰花的释名、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。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著,如年的《兰蕙同心录》,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,他嗜兰成癖,又善画兰,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。其它如袁世俊的《兰言述略》,杜文澜的《艺兰四说》,冒襄的《兰言》,朱克柔的《 香笔记》,屠用宁的《兰蕙镜》,张光照的《兴兰谱略》,岳梁的《养兰说》,汪灏的《广群芳谱》,吴其浚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晚清欧金策的《岭海兰言》等,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艺兰发展至近代,我们不得不提到“江南兰王”沈渊如。沈渊如(-),出身名门望族,祖辈安徽人氏,殷实富裕人家,有“兰王”的雅号。先祖在太平天国举事时举家迁居梁溪(无锡),在迎迓亭建造一栋深宅大院定居,先祖置产、开厂建业,至民国初年,在沪、宁一带拥有十三家股份工厂,主要为织造、百货业,传闻沈家有白银五千七百两,*金六瓮,也真是富甲一方。
沈渊如
沈渊如为人谦和,待人诚信,性情贤淑,深明礼义。在原则问题上则从不退让,显示其外柔内刚性格。沈氏自民国十四年即开始艺兰,这从历史资料上可以考证。年轻时爱兰成癖,几达痴迷,和无锡城中艺兰高手交往甚密。常与艺兰名人荣文卿结伴同去杨干卿家赏兰、请教。沈氏聪慧勤学,兰艺大进,三十余岁就闻名以遐迩,竟博得了“兰王”的雅号。沈有兰蕙数千盆,其实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。实际上在民国时期有各种兰蕙五百余盆。建国后五十年代达二千余盆,数千盆之说应在六十年代初。
除兰花外沈氏喜爱杜鹃和山茶,杜鹃有六百余盆,有些名种都是其亲手嫁接、杂交培育出。爱兰一生,艺兰一生,到了六十年代之后,却是满地荒凉。这次打击对沈渊如是致命的,以至于沈渊如给以儿子沈荫椿留下了“不要种兰花”的遗言。沈荫椿说:“父亲说,才固出众人皆妒。父辈的光芒会遮盖住你,就像梅兰芳,他那么成功,后辈又如何超越呢,你就去做缩微盆景吧。父亲还举了刘阿斗的例子,告诉我刘阿斗看似傻痴,实则‘大智若愚’的处世哲学。”
而事实证明了沈渊如的远见。如今,随着沈荫椿缩微盆景的成功,随着《杜鹃花》、《中国盆栽和盆景艺术》、《世界名贵杜鹃花图鉴》这样一些学术著作的相继亮相,沈荫椿成为国际园艺界的焦点人物。其实这对于沈荫椿来说也是必然。沈渊如在世时,在杜鹃、山茶、月季方面的研究绝不逊于兰花,也算是家传有序。至今,沈荫椿还保留着父亲培植“*山茶”(花色呈现出金*色)的文字记录。
每年春天沈荫椿回无锡探亲之时,都会在自己兄弟家那个十平米左右的小花园里呆上一阵子,那里留着数十盆杜鹃和兰花,都种在极家常的青瓦花盆里,杜鹃总是开得很灿烂,几盆兰花却十分的不起眼。但沈荫椿说,那都是父亲沈渊如留下来的,有些年头了。如今自己也已经78岁高龄了,不知道还能回来几次。
沈荫椿在无锡侍弄父亲留下的杜鹃与兰花
“我爱幽兰异众芳,不将颜色媚春阳。西风寒露深林下,任是无人也自香。”兰花正是以这样的姿态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,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,以韵取胜,香自悠远。
文字由传物原创,图片来自网络,转载请联系后台。时光的长河里有太多传统、传世的物件
离我们渐行渐远
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治白癫疯办法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dhjunzilana.com/dhjzljz/4080.html